無人機運水80公斤澆滅山崖大火
轟——”3月27日,在咸寧市通山縣綜合應急救援大隊駐點處,一架載重無人機逆風懸停,機身下吊桶翻轉,80公斤水流精準澆透樹冠火心。這標志著首臺實戰化重載吊桶滅火無人機投入使用,將有效破解鄉鎮基層對懸崖火、樹冠火的撲救難題。 仰望U7,超級四電旗艦轎車 廣告 仰望U7,超級四電旗艦轎車 鄂東群山如黛,林海翻涌,正發生著一場科技防滅火帶來的裂變——無人機吊桶滅火、5G智能火場感知系統等新質戰斗力在“最先一公里”形成。 “鋼鐵蜻蜓”撲火線 “從實戰出發,一路升級而來。” 通山縣應急管理局局長王曉平,是這臺吊桶滅火無人機的主要研發人。 通山縣地處鄂東南邊陲,森林覆蓋率近七成,早些年森林火災高發。2019年曾發生一起森林火災,大火燃燒至雷公巖上,因懸崖陡峭無法攀爬,又缺乏遠程滅火裝備,導致救援陷入被動。 “如果鄉鎮能用上直升機吊桶滅火,那該多好。”抱著這樣的想法,王曉平將目光投向無人機行業。 “在采購無人機時,我們發現沒有適應山區的成型產品,要么水壓無法達到滅火要求,要么成本太高。”王曉平講述“土法研發”的艱辛時說。 王曉平帶著該縣相關技術骨干,先后試用多款重載無人機做“試驗”。載重不夠?從40公斤提升到80公斤。無法精準投水?使用遠程遙控脫鉤器,最終研發出這款“能飛的水炮”。 恰逢今年我省實施國債項目首批應急救援裝備列裝,通山縣救援隊已經擁有5架重載無人機、儲水1.5噸消防越野車、四輪山地消防摩托等,形成“空地協同”機動滅火新模式。無人機操作員吳展算了一筆賬:每架次載水80公斤,單電池可往返4次,配合消防車快速補給,1小時能投水12.8噸。 5G“天眼”鎖煙蹤 科技防線不止于蒼穹。走進黃岡市蘄春縣5G+森林防滅火指揮中心,電子屏組成的“智慧之眼”正掃描166萬畝林海。 “西南方向,煙點出現!”3月21日上午,監控屏上突然亮起紅色警示。值班員迅速切換到熱成像模式,確認煙霧源后,將信息迅速推送到屬地鄉鎮。10分鐘內,村民焚燒秸稈的火源被撲滅,險情及時解除。 近年來,蘄春縣投入500余萬元建設5G+森林防滅火指揮平臺,覆蓋12個重點林區鄉鎮。全縣共安裝45個監測點,借助熱成像技術、可見光煙霧識別及夜視監控,實現全天候、無死角的森林火災監控。5G偵察無人機定期巡航,任何異常動向都能第一時間反饋到指揮中心,為森林防火提供更加精準的預警。 “從以前的人工巡邏到現在的數據實時傳輸,煙火警報幾乎秒級響應。”縣應急管理局局長鄧小明說,“這個春防期,5G+平臺已精準監測到200余次火警警報,成功避免了火情蔓延。” 山旮旯練出“快反鐵軍” 在科技加持下,基層撲火力量也日趨專業化。 3月20日,安徽宿松北浴鄉發生森林火情,與蘄春張塝鎮孫沖村接壤。火情第一時間被傳遞至鎮指揮部。“30分鐘內,鎮救援隊30名隊員就趕到現場。”張塝鎮黨委書記徐俊說,鎮村兩級應急隊與宿松鄉鎮協同作戰,成功阻止這場過境火勢蔓延。 “1+3+N”,這是蘄春縣應急救援的全新模式——每個縣配備1支專業隊,重點鄉鎮設3個中隊,村級設N個分隊,隨時動員,形成戰時合力。馬踏石村黨支書李小珍翻開訓練日志:“我們每月進行無人機操作、水泵接力等演練,確保隊員隨時能上場。”去年一次跨村聯合演練,村級隊伍在2小時內完成10公里山地馳援,上級檢查組稱贊:“山溝里藏著小虎隊。” 如今撲火不再是孤軍奮戰,而是一場智能調度、跨區聯防的高效協同。森林防滅火,從“人海戰術”走向“智慧快反”,在鄂東這片廣袤的林海間,一張科技織就的安全防線,正變得愈加堅固。



發布評論
暫無評論
查看更多評論
沒有更多了